心理学家曾奇峰有一个17岁的患者,得了抑郁症,自杀未遂,父母带她找医生寻求帮助。孩子说:“爸爸很早出门,很晚回家,到家已经很疲惫,洗洗就睡;妈妈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,唉声叹气,话都不说。哪怕节假日,也是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休息,整个家就像一个疗养院,大家都是伤病员。”
彼时,妈妈接话:“大家都知道,当医生辛苦,回家就想休息,有时候吃饭的力气都没有。”爸爸也说:“成天忙得不像人,回到家就希望什么也不想,什么也不做。”不难想象,在这样的环境下,正值青春期的孩子,心事无处诉说,同学的矛盾无人开解,学业上的压力无处安放,加上父母浑身上下的负能量......曾奇峰说,这样的家,就像垃圾场。一个心智尚不坚定,阅历不够丰富的孩子,一直被父母的唉声叹气、生活实苦裹胁着,在他的内心,又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实呢?没有阳光的家庭,孩子的内心,只有阴暗。消极看待问题的父母,养出来的孩子,自然也不知道如何用成长型的思维,去经营自己的一生。在绘本《妈妈的红沙发》中,小女孩和妈妈、外婆一起过着平静的生活。有一天,一场大火将他们的家烧得精光。在邻居和亲人的帮助下,好不容易重建了新家,当大家送来吃的、用的时,原本家里受难的外婆,居然安慰起大家:“幸好我们还年轻,还能从头开始。”一场如此大灾难,摧毁了他们的家,却没有烧掉他们生活的信心。大火之后,妈妈更加努力工作,小姑娘也存下自己的零花,外婆则时常哼着歌做家务,一家人努力的生活。终于,她们存够钱买到了漂亮的红沙发。对于孩子而言,父母对生活的这份乐观,将会影响孩子一生。
父母对孩子,最有效的教育,不是把一个个大道理,用语言的方式,灌输给孩子,也不是把孩子送去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。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把对生活、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传递给孩子。当你觉得,生活是一件特别苦、特别累的事,孩子便会认为,人生没有意义,哪怕一直活着,也只是在生存,而不是在生活。当你遇到问题时,总是首先想到放弃,孩子也会习惯性地收起他善于思考的大脑,认为这是一件不可逆的事。父母对生活的态度,决定着孩子人生的温度。
转自中国教育报
|